自商鞅进行了深刻的变法之后,秦国确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长期目标,那就是统治整个天下。随着自身实力的日益增强,特别是在都江堰和郑国渠等重大工程的建成之后,巴蜀和关中地区迅速成为了秦国的两大后勤基地。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,不仅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,同时也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诸侯的步伐,使得这个霸权梦想愈发逼近现实。
秦国的灭国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首先是战略试探,其次是战略相持,最后是决定命运的灭国大战。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国发展的关键转折点,而长平之战则成为整个战国时期的历史分水岭。这一战役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、规模最大且最彻底的一场大型歼灭战,其后果对于多个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长平之战发生在秦昭襄王统治时期。公元前262年,秦昭襄王派遣名将白起袭击韩国野王(今河南沁阳),此举有效地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国都之间的联系。在此背景下,韩国国君韩恒惠王不惜献出上党郡,希望以此来换取秦国的停兵息战。然而,上党郡的守军冯亭却选择了与赵国联合,以对抗秦国,他将上党郡内的17座城池赠予赵国。这一决策的影响深远,几乎重塑了整个战国的历史。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波及上百万人的巨大战役,结果秦国在战斗结束后坑杀了40万投降的赵国士兵,从此赵国再也无法对抗秦国的强大。
进入公元前261年,秦军开始攻占韩国的缑氏(今河南偃师市南)和纶氏(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),对韩国形成极大的威慑。长平之战的正式序幕由此拉开!次年,秦昭襄王指派左庶长王龁领兵攻占上党,而赵国则将两万大军由廉颇指挥前来增援。在初期的战斗中,赵军因为没有迅速占据主动权而逐步向长平后撤,同时,他们又开始构筑防御阵地以固守阵地。
展开剩余63%廉颇采用了稳妥的防守策略,有效地阻止了秦军的进攻。然而,坚守不出是否对赵国有利呢?起初,廉颇本打算以逸待劳,待机反击,然而秦国却倾全国之力疏通粮道,确保军需物资甚至能够借助水路供应,速度和效率远超赵国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赵国则因为战斗而粮草匮乏,赵孝成王对廉颇的坚守策略渐渐感到不满。
与此同时,秦国丞相范雎暗中派人到赵国进行反间计,谣言四起:“廉颇并不难对付,最令秦国忌惮的反而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。”公元前260年,赵括接替廉颇成为主帅,新的战术风格开始浮现。他决定不再守株待兔,而是主动出击,带领军队冲向秦军。这时,秦国方面也毫不示弱,暗中将主帅更换为武安君白起,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决战。
白起运用策略,将赵国的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,50多万秦军在山谷中对抗40多万赵军,接连的失败迫使赵军不得不筑起防御工事,等待救援。而在这段时间里,秦国全力征召年轻青壮年集中到长平,彻底切断了对赵国粮草的支持,使赵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经过46天的激烈对抗,赵国的士兵甚至开始为生存相互残杀。此时,赵括试图带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,却被乱箭射下,主将陨落,剩余的赵国士兵纷纷选择投降。
随后,白起借助各种手段对投降的赵国士兵进行了残酷的坑杀,只留下一些年幼者返回赵国。长平之战之前,赵国是唯一一个在诸侯国中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,可经过这一战役之后,赵国元气大伤,再无能力与秦国对抗。这一变局标志着战国历史的转折,从而开始了秦国对六国的征灭。
在长平之战后的不久,秦昭襄王攻陷东周王都洛邑,俘获了周天子,并将九鼎迁至咸阳,结束了周朝长达800年的统治。公元前251年,随着秦昭襄王的去世,秦国在接下来的四年里更换了几位君主,包括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,以及后来的秦始皇。因秦始皇登基时年幼,未能处理朝政,导致秦国的外扩展活动暂时停滞。然而七年后,随着他逐渐成长并掌握权力,秦国重新开始了对外扩张的步伐。
请继续关注我,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历史的精彩内容!
发布于:天津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